武夷巖茶是出了名的工序繁多、技藝要求高,制茶工序就有二十多道,然而,除了做茶季能聽到“日日站在茶樹邊,三夜沒有兩夜眠”這樣的茶工采茶歌外,在武夷山做巖茶的人幾乎是一年到頭都在為做茶而張羅著,用現(xiàn)時的話:
不是在做茶,就是在準備做茶的路上。
看林馥泉先生的《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》一書,概覽是學術專著,但細讀文字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有許多武夷茶生產經(jīng)營的場景,雖然是民國三十二年(1943年)出版的書籍,但經(jīng)過今人重新編排后,通讀無礙。
書末附《武夷巖茶年中行事》篇,將當時茶農的生產生活按月份羅列出來,再聯(lián)想前文,不正是民國時期茶農生活的情景再現(xiàn)?按這樣的思路寫下筆記,與您分享。
一月:除害清掃過新年
一月是新歷年的伊始,也是農歷年的結尾,茶農們在這個月除了為春節(jié)做物資儲備工作,還會利用這個農閑時間清理茶樹上耐寒越冬蟲卵,排除“蟻患”和至烈的“煤病”災害(“煤病”由昆蟲分泌蜜汁而引起,病狀為莖葉附有煤煙屑披著物,擴散可致全山茶樹枯死),同時除去枯枝,以利茶樹生長。
年前除了家里要打掃,茶廠也要里里外外清掃過后,工人才能返鄉(xiāng)與家人同慶新年。
二三月:移植新苗,修修補補備首春
春節(jié)過后,包頭和巖廠長工返廠工作。巖主作為巖廠所有者,由監(jiān)理協(xié)助計劃一年生產大計,設立賬本。而包頭則是負責實際操持巖茶廠工作的人,采制工作均由包工自行負責雇工,最后結算時巖主按產茶量付給工錢,同時給包頭分紅利。
當年如果要移栽新茶苗,必須在二三月內完成最妥當,遲了成活率低。包頭會安排一批茶農,挑選苗齡足的新鮮茶苗,三人一組栽植。
其余長工則準備首春烘青用柴,而后自制或購買焙茶用炭、砍伐制作曬青架的竹子,修理好一切制茶用具,包括廠房的檢修補漏。
還要清理茶園排水溝和工作道路,為茶樹除春草,焚燒被天牛幼蟲蛀食的枝干,檢查其他枝葉,預防介殼蟲害。
四月:包頭這邊忙請工,那頭首“踏山”
這個月包頭就要趕赴江西預訂茶工,而后指揮茶廠工人搭建好曬青架、修理烘焙和做青的工具,備齊制茶所用的燈油紙蠟、大小掃帚。廠子大掃除后擺放好制茶工具,還要找茶莊(也稱為“茶號”,精制巖茶的茶商)拿回囤茶箱。
另一邊就要準備腌制茶工食用的下飯菜,并且按慣例要在谷雨時節(jié)安置茶工的住處。
包頭還要帶人首次巡視山場,俗稱“踏山”,觀察茶樹生長情況,預估采摘時間,適時再去江西將茶工領來廠里。
五月:用心做首春茶
采摘之日稱為“開山”,日期由包頭視鮮茶生長情況決定,按經(jīng)驗多在立夏節(jié)氣前兩三日。
開山之日,包頭領全廠工人燒香拜禮,也要求所有人守禁忌,其中最主要的是禁止言語,一直要到茶園開采約一小時,包頭分發(fā)黃煙才終止,這樣是為了避免言語觸犯山神。
采摘時,就采摘葉片數(shù)量而言,采一芽兩葉雖好,但數(shù)量減少,影響成本;所以采用三、四葉為最好,而如今“鮮葉采摘一般掌握中開面采,即采一芽二到三葉,最多四葉”(引用自《茶源地理 武夷山》)則對茶品質要求稍高一些。
書中對巖茶的采制介紹詳細,內容豐富,無法一一列舉,但從采制分工表格也可側面了解采制工作,故引用書中的“人工組織系統(tǒng)”表格(表中人數(shù)以制成茶一千斤為準):
從開山采制,到結束下山,首春茶期長達17天至22天不等,工期結束,轉運毛茶到茶莊,憑重結算,包頭拿到茶款便給茶工發(fā)工錢遣散。后面開葉遲緩的“洗山茶”和大約四十天后二次開葉的“二春茶”,數(shù)量不多,包頭為了節(jié)省工錢,也不留短工做,而由長工和包頭自己完成采制,所以質量一般比首春差。
六七月:二春后休整茶園
首春茶的精制、二春茶的采制都在六月完成。一年的制茶季結束,盈利結算,初制茶的茶價俗稱“包價”,是巖主在制茶結束前,根據(jù)用工、用料成本,加上包頭紅利,計算出的“統(tǒng)一價格”,各個巖廠一致。
采摘過后的茶園,需要修整。如果樹勢衰老,枯枝率高,還要把樹頭全部割去,稱為“臺刈”。
另外,栽植五年以上的茶園,因為茶樹固定生育在地上,長久不松動土壤,容易形成土地固結,樹根無法成網(wǎng)狀生長,旁枝不生,所以鮮葉產量也會大減。此時,需要在每年農歷七、八月,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,淺層的土壤覆下去,翻土、松土、混土、碎土。
八到十月:客土
山中茶園按傳統(tǒng)觀念沒有進行過施肥,而且山勢陡峭,砂石土質易造成水土流失,所以除了每年深耕外,其余主要的養(yǎng)分來自“填山”,也叫“客土”,從他處運土填入茶園,增加耕土。優(yōu)良的茶園每隔三四年一次,除去灌木雜草,清理山場,砌石加高茶園圍岸,將新土圍住,再鋪平新土,重挖排水溝。不過,填山耗費財力,包頭不負責,開支全由山主承擔,所以不會常有。
若是沒有填山,茶園茶農就相對空閑,要除草除蟲,深耕覆土。九月上旬采收茶籽,貯藏一兩個月使得外殼腐松,再播種。如果還有荒山空地,這時去開墾是比較合適的時間。
十一、二月:播種與收尾
山中茶農習慣冬播。由于山谷之間氣溫比平地溫暖,冬播不易受凍害,更主要是首春茶季前的春天是最忙碌的,工人無暇分身,所以冬天播種,相當于將茶籽貯藏土中,等待春暖發(fā)育。但作者林馥泉試驗認為春播最適宜。
到了12月,就整地開始栽種水仙、烏龍等茶苗。閑時采集山草備到明年首春制茶炒青用。還不忘要訂購冬炭過冬。除了必要人手,包頭遣散其余工人,結算一年的支出和盈利。這一年就算是過去了。
林馥泉先生的專著詳實具體,得益于他曾在武夷山參與了三年的茶季工作。除了描述武夷茶的栽培和采制,他還記錄下當年茶工生活之苦、民國時期武夷茶業(yè)的變化,為復興巖茶、挽救南洋市場受到日茶低價傾銷的沖擊所做的研究,值得一讀。
END
攝影:林可欣
文中表格內容來自《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》